作为汽车最核心的部件之一,自动变速箱一直困扰着自主品牌的发展,面对国外的技术垄断与国内核心技术的缺失,东安、华泰等企业开始选择购买国外的“成熟”技术来实现自动变速箱的生产,就这样那些原本走向生命周期末端的4AT和5AT自动变速箱被高价引入到国内。但面对合资品牌6速和7速自动的不断普及,这种在不久的将来就要失去竞争力的技术能够生存多久,企业何时收回高昂的引进费用仍是未知数。日前,在由北京汽车工程学会主办的2008中国汽车自动变速器研讨会上,来自行业的专家和汽车企业的工程师就中国自主自动变速箱的发展做了详细的探讨。
●AT、DCT遭遇技术封锁
“引入国外技术生产自动变速箱不能称之为自主,也很难在引入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更为先进的产品,AT的核心技术已被国外公司技术专利所覆盖,要想在绕开这些专利实现技术的突破不仅需要高昂的研发费用,过长的研发周期更不利于商业化的实现。”吉利汽车公司总工程师陈勇在谈到AT变速箱国内的发展现状时说。
年初华晨汽车与上汽成立合资公司,据称研发的方向为DCT(双离合自动变速器),但至今也没有发布任何相应的产品信息。一位业内人事在谈到DCT时表示,DCT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德国LUK和美国博格华纳两家公司手中,LUK作为一个家族企业并无意与国内企业合资更不会转让其相关技术,博格华纳合资的条件很简单,那就是要拥有51%以上的股份,取得对合资企业的主控权。如绕开上述2家公司的专利技术短期内实现DCT突破性的研发,对于国内的汽车企业而言仍不现实。
大众牢牢把控着大众汽车(上海)变速器厂60%的股权,丰田的自动变速箱则来自爱信天津的工厂,并由爱信控股80%。广州本田和东风本田的自动变速箱则来自本田技研(中国)在佛山的独资企业——本田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如JATCO和德国ZF这样的大厂同样或是独资或持51%以上股份在华建厂。由此可见这些生产变速箱的“巨头”,不仅几乎垄断了国内自动变速箱的供应,对技术的封锁也始终没有放松。
●AMT受困TCU的研发
AMT是在手动变速箱的基础上增加了自动换挡单元来实现自动切换挡位,结构相对AT和DCT更为简单,但目前国内AMT多用在重型货车和低端商务车上。上海汽车商用车技术中心先进传动技术工作站首席专家张涌表示,“AMT如实现精确而舒适的换挡过程则需要高精度的TCU控制单元,同样TCU的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国外几家生产TCU的大厂手中。受困于技术的封锁,国内TCU的研发进展缓慢,难以实现产业化。”
●自主CVT难以得到认可
在CVT技术上国内并不像AT那样在产品和技术上一片空白,一家名为洛阳三明的民营企业独立研发的CVT变速箱早在3年前就进行了3万公里的路试、20万公里的台架试验,并实现了无故障运转。而当哈飞等企业表示合作意愿并要求尽快批量生产时,三明公司却受困于资金无法投入的批量化生产,失去了技术产业化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