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提出的"智慧地球"成为奥巴马重视的技术,温总理又提出"感知中国"的号召,在经济危机的严冬中,一个个兴奋点刺激着大家的神经,一个个"疯子"冲上大街,挥舞着,跳跃着,叫嚣着,"物联网是又一次产业革命, 物联网可助推世界经济走出泥沼。"
明眼人一看就明白,都是什么人在鼓吹,看看物联网概念股的飚升吧,新大陆甚至在6个交易日股价飙升69%。那一个个嗅觉灵敏的资本玩家,概念推手,好不容易发现一个有"明星"潜质的"人才,就奋力把他包装成万众瞩目的偶像,奋不顾身的买单,掏钱,然后就是另一些人在圈钱,圈钱,再圈钱,他们鼓吹、叫嚣是有目的的,但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我们普通的老百姓也要跟着起哄,难道是真的兴奋于将来能遥控自己的孩子有没有在家里看电视,洗衣机能告诉你水温,公文包提醒你忘带的东西。
冷静一下吧,想一想,为了获得资金、为了说服政府的支持,谁都会努力去描绘一卷美好的画面,把前景描绘的天花乱坠。当然,那些描绘的情景在技术上不难实现,关键是普及应用的成本和可行性、必要性有多大,普及的时代离我们还有多远?如果你了解物联网,就会做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何为物联网,许多老百姓可能就是因为最近股市的热炒才知道这一概念,但真正了解的人不多。所谓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又名传感网,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方便识别和管理。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就是RFID,往简单了说物联网就是RFID技术在所有物品上的应用。其实,物联网的概念,早在1999年就已经提出,那个时候,互联网才刚刚"升温"。2003年的时候,沃尔玛曾经卖力推销了一通,当时扬言要在所有货物当中嵌入RFID,可惜最后无疾而终。没想到时隔6年之后,它又"死灰复燃",成为热炒乃至暴炒的话题。
泡沫很绚丽,但迟早会破,我不由想起了2000年前后互联网泡沫破灭的场景。 2000年前,互联网的热度,相较于今天的物联网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最鼎盛的时候,只要拿着一张写着寥寥数语的计划书,就有投资者找上门来给钱;跟互联网沾一点边的股票,投资者就跟不要钱似的见着就抢。结果泡沫越吹越大,最终难逃破灭的命运,股价跌到谷底,公司一家接一家地倒闭,美国硅谷大量员工被解聘。
今天的物联网会不会重蹈2000年的覆辙?我想凡是理性一点的人,未必不知道物联网还是一个非常遥远的概念,哪怕是在所谓"买预期"的资本市场,这个预期恐怕也远得有点没边了。
我认为,物联网的普及还存在以下一些挑战需要面对:
首先,技术方面的因素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超高频RFID芯片在生产方面还有一定的限制。这一领域的所有厂商在生产流程、技术或者产能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约束。成本因素制约着不能产业化的大规模生产。也制约着在单品上的普及应用。 还有就是系统的集成,例如高速公路的收费问题,相对于RFID技术来说,完全可以实现不停车收费,但是射频系统与银行账户系统的集成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产品包装所带来的挑战。其实,许多产品或他们的包装形状、以及原料并不适合当前所销售的芯片。需要针对这些企业开发个性化的芯片。例如一支钢笔,在哪里安装芯片才合适呢?芯片本身是非常小的,但利用天线就更不适合了。如何才能制造出持久耐用的芯片呢?只有这些问题都得到解决了,RFID的普及才能真正实现。
而阻碍的最大的还不是技术因素,而是来自人的因素。主要包括几方面,一是缺乏训练有素的、经验丰富的,且了解RFID实施科学技术的专业人员。二是缺乏销售人员,以及能够向众多的企业提供独特设计方案的专业人员。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对新技术的抵制情绪。试问,如果高速公路实现了无障碍自动收费,那么,那么多的高速公路系统职工如何安置。他们现在缺的不是技术,是工作。
或许我的论调过于悲观,但最起码,我觉得物联网的应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当然,我们有看到RFID在现实中的积极应用,比如在物流供应链领域的应用,能够增强资产的透明度,现在一些领先的企业都在应用这一技术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但是,现在谈物联网、物物互联还为时过早。所以,各位,不要被某些利益相关者为你所描绘的美好画卷所迷惑,当前来说,那还是遥不可及的海市蜃楼。
注:此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