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国专家的定义,现代装备制造业是中国工业经济的脊梁,是"中国制造"的脊梁,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但是,随着装备制造业行业本身的高速发展,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其发展也面临着产业升级、结构调整、行业重组的要求,淘汰或关闭一些落后产能也是维持行业本身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而这些相对规模较小、落后的产能也逐渐成为装备制造业向更高端发展的鸡肋。同时,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而这些制约因素也就成为整个行业健康发展的软肋。
脊梁:装备制造业的安全发展和升级应作为国家战略
经济常识告诉我们,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工业化的产业主体,是国家社会进步与富民强国之本,而装备制造业正是这一物质基础的基础。任何一个国家,特别是大国为了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都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升级作为国家战略来对待,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必备条件,也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中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尤其是最近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世界瞩目的制造大国。
首先,产权关系发生重大变革,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占主体地位的格局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目前,在我国装备制造业中,国有、民营、三资企业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经形成。其中,民营和三资企业在行业中的经营比重不断加大,增加了市场竞争的活力。
其次,产业集中度迅速提高。在各级政府的政策扶持、调控和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推动下,以高度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生产为特点的产业集聚正在迅速发展,经济规模快速扩展,已经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
第三,行业管理与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科技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行业管理基础性工作得到加强;技术进步成果丰硕;掌握了一大批重大技术装备的关键制造技术。比如,在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项目和电动汽车等专项攻关中取得重要创新成果。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国内资产整合、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中央政府提出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强调了装备制造业的战略地位。同时,军工产业作为装备制造业先进技术的核心,其产业振兴规划与央企重组政策的叠加,将使军工产业在2009年秋季的整合力度加大。尽管全球性的危机波及国内各个行业,但军工制造体系的产业化进程却在2009年逆风飞扬。
比如,大飞机项目重新启动,中国建造航母的传闻,中国军队索马里护航,国产新支线ARJ21-700飞机长途首飞成功,六十年国庆阅兵等等都为中国军工在今年秋季"亮剑"画上了精彩的一笔,酝酿已久的军工改革新政策或将应时而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得到快速发展,其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巨大的国内需求,就是国内的基本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另一个就是国际产业的转移,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主要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果,因为制造业成本中的重要因素是劳动力成本,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目前从全世界看,主要制造业国家还是美国、日本、德国等,从数量上看中国可以排到世界第四位。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GDP的增长速度,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鸡肋是整个行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但也不是应该淘汰的对象,而是当前应该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点。
尽管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果,但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占整个制造业的比重还不到30%,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低5%以上,远低于美国的41.9%、日本的43.6%、德国的46.4%。再从反映中国制造业最高水平的中国制造业500强的情况看,2007中国制造业500强中,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数量、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占整个中国制造业500强总量的21%、25.42%、24.59%。这些数值仍然低于美国、日本、德国的水平。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空间还很大,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并做出相应的结构调整。
首先,创新能力不强,进而导致进口依赖和出口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也将严重制约着装备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有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出口的迅速增长是建立在大量进口技术装备和元器件上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三分之二依赖进口。光纤制造装备、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石油化工装备的进口依赖程度最高,轿车工业装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市场也有一半以上被进口产品占领。
其次,我国装备工业产品出口的质量不高,尤其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产品的出口比例还很低。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口约占全国出口总额的40%,随着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装备制造业产品的出口也将逐渐步入世界前列。然而,目前我国装备工业自主品牌出口所占的比例还不到10%,绝大部分出口是使用外方品牌的加工贸易或以贴牌生产为主的订单贸易。长期以来,由于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出口效益不高、结构欠优,使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品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在国际市场中也缺乏竞争力强的企业和企业集团。
第三,产业安全的风险在日益增加,少数行业由于过度开放已开始危及产业安全。比如,近几年外资收购我国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的势头明显。仪器仪表行业是装备制造业利用外资和合资项目最多的行业之一,加入WTO次年"三资"企业的产值已占全行业60.6%,出口交货值占90.14%,而且外方多半要求绝对控股或独资,并逐步并购中资优秀企业。工程机械行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同样进入新一轮高潮,除一批合资企业外,还有沃尔沃(挖掘机)、利勃海尔(挖掘机)、BHS(混凝土搅拌设备)、日本丰田(叉车)等一批外资企业在我国建立独资厂生产工程机械,同时还有不少原合资厂的外方股东在增资扩股和买断独资。关于这一问题,著名经济学家高梁已有很多论述,本人在此不再累赘。
加入WTO之后,中国承接产业转移与外商直接投资结合日益紧密,以往的通过许可证贸易、合作生产等方式取得核心技术和先进管理方式在今天已很难行得通,产业转移的独资化和独占化倾向明显。国外垄断资本的这种产业转移的目的是想使中国德生产企业保持停留在产业链的低端市场,以外资的技术、资本和管理优势阻止中国企业进入高端市场。然而,祸兮福所依,在我国政府的正确引导下,产业转移的结果恰恰令中国企业踏入全球产业链的门槛,激活了中国底蕴深厚的存量技术资源和技术能力,带动了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了GDP增长与就业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