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实施跨国并购,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变得非常现实。想要抓住这次历史机遇,需要雄心,更需要理性,听听专家们的建议很有好处。
历史机遇中的理性扩张
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逐渐固化的当今时代,如果没有金融危机这样大的意外情况出现,对于中国这样的后发国家来说,要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谋求更有利的地位,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危机的出现,给中国装备制造企业整合国际产业高端资源带来了短暂的“窗口期”。如何抓住这次机遇,本文特将每位专家的精彩观点整理归类,以飨读者。(注:以下非特别注明,均为记者根据发言观点整理)
跨国并购国际高端装备制造业资源形势难得,应该理性分析,谨慎操作,抓住这一机遇。
在欧洲,尤其是在德国,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非常强。以机械制造业为例,在31个门类中,德国在其中17个门类占据世界领先地位,同时在27个门类中占据前三的位置。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大者强、小者精”。德国装备制造行业有近万家中小型企业,其中很多是隐形冠军。在2008年的行业调研中发现,德国机械制造业25%的企业为行业内的世界领导型企业,而占据世界前五位的企业比例也高达67%。
经过百余年的积累,德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具备超强竞争力的同时,也成为全球争夺的绝对稀缺资源。然而,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由金融投资者主导的大型投资并购案已经大幅减少,同时以结构调整和业内重组为目标的并购活动在欧洲则大幅增长。
据统计,目前80%的并购活动仍然集中在欧洲本土,但值得一提的是,印度近年来在欧洲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并购活动越来越活跃。以米塔尔(MittalSteel)150亿欧元吞并欧洲钢铁巨头阿赛洛(Arcelor)为代表,印度资本在欧洲的足迹已遍布IT、制药、制造业、物流、服务业等诸多领域。
推行跨国并购,不单是国际竞争的需要,更主要的是从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生存现状出发的现实需要。
目前,中国装备制造业中低端产品厂家数量众多,也最易受经济危机影响。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用户对装备产品的刚性需求越来越向高端领域集中,追求更精密、更快速、更复杂、更自动化的装备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订单向技术实力强、规模大的企业集中速度也更快。但遗憾的是,在新一轮国际装备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大潮中,中国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并没有明显的提升。
研讨会
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迫在眉睫,而经济危机恰好造成了对国际高端产业资源的并购机遇,这一机遇无疑是历史性的。诸如格林、海德堡、泰明顿之类的世界领导型企业都遇到了沉重的打击,需要外部投资者施以援手,并难得地降低了并购的“身价”,如果没有危机,他们在内燃机汽缸行磨、高级印刷设备和刹车片领域的地位恐怕还无人能撼动。
机遇难得,抓住机遇更难得。
在对国际市场和产业环境理解还不深入的情况下,在缺乏明确的战略定位和国际化战略的情况下,在对如何利用国际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资源缺乏思考的情况下,中国企业究竟该如何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冯毅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第一、中国企业应该有明确的战略设计,对产业链、行业本质、自身条件和国际资源配置需求都要有清醒细致的分析。
第二、要了解并购对象的核心价值,包括行业地位、核心人员、研发能力、高端客户关系、供应商关系、品牌等方面的情况,而不仅仅只是一个价格。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并购对象的真正需求。
第三、要在技术操作层面做足文章。具体地讲,就是要聘用真正的专业化团队,做足尽职调查,同时制定细致完备的并购方案和实施计划。
最后,与并购对象的文化融合非常重要。并购投资者不仅要通过明确的商业计划稳定员工尤其是工会组织,而且要在企业文化、社会文化上坚持长期的主动融合。
装备制造业历史机遇中的理性扩张
总体上讲,适时获得装备制造业的高端资源,主动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从被选择者向选择者转型,是中国企业的商业行为,也是中国企业及企业家实现国家战略意志的重要体现。然而,跨国并购绝非简单的“买卖”企业,而是涉及到双方企业的一场深刻、长期的融合过程,如果把并购看成买卖关系,是很难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