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光辉岁月弹指挥间。
新中国建立60年,大地沧桑巨变。中华儿女用一个甲子年书写了一部充满智慧及奋进的史诗巨作,用自己的坚强脊梁挺起了中国震荡环宇的磅礴气势。
触摸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电气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成绩斐然,一代代电气人用无限的责任感、使命感铸就了中国电气工业六十载辉煌春秋。
为此,《电气中国》编辑部特在新中国建国60周年前夕,开辟《风雨兼程——中国电气工业辉煌60年》栏目,旨在梳理六十年来中国电气工业发展脉络,用文字记录这段中国电气工业辉煌与求索的历程,记录在这段历史长河中载入史册的伟大工程,记录在这段蜕变之旅中经历洗礼与锤炼的中国电气企业与企业领袖……
置身历史,我们分享与感受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光辉岁月,仅以此报道作为电气工业飞速发展的完美缩影,作为对祖国华诞的献礼。
放眼未来,中国电气工业仍任重道远。
“以狼为师”到“与狼共舞”
——上海电气电站强势打造“世界级企业”
胶片将时间定格在这一瞬间——谈及上海电气电站集团的近年来的发展,西门子公司副总裁沙尔夫,这个世界发电设备制造业巨头的“当家人”向上海电气集团副总裁、电站集团总裁郑建华翘起了大拇指,连连称赞。这个极易被忽略的细节背后,承载着上海电气电站集团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梦想与光荣。
“上海电气电站集团,就是要在国际的舞台上与‘狼’共舞,成为可以同国际大型跨国公司进行较量的企业。目标瞄准世界级巨人,企业才会有质的提升,惟有读懂‘巨人’,立意才会更高,也惟有同巨人较量,才能使自己成为巨人!”郑建华言辞肯定。
世界上第一台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国内第一台火力发电机组、第一台60万千瓦至90万千瓦汽轮机、第一台核电310兆瓦机组等……当这个与共和国一起成长起来的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企业曾有的光辉成绩逐渐被人们所熟悉并引以为傲时,它却以一种国际化企业的姿态悄然爬上了集团发展的另一座高峰,这个誓与国际大型跨国公司同台竞技的企业,如今更多的是向人们展示着它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的独特魅力。
“打造世界级企业!”一句掷地有声的承诺。在这期间,一座座不朽的杰作,一步步艰辛的创新历程,都留下了上海电气电站人的足迹。在新中国建国60年之际,让我们乘坐时光的穿梭机,将焦点锁定上海电气电站集团,在尚未尘封的时光隧道中采撷上海电气电站集团振兴民族工业的经典瞬间,静静品味和感受这个中国电站工业“老字号”的六十载辉煌春秋。
【乘势而上】
“三次飞跃”打造中国装备
从成功制造6000千瓦发电机组到问鼎世界级发电设备制造业技术制高点——百万千瓦超超临界发电机组,60年间的三次飞跃终使上海电气电站集团化茧成蝶。
近年来,一向以稳健著称的上海电气电站集团,出手频频,引人瞩目。
2005年10月,上海电气电站集团以高达4.5亿美元的合同金额与越南广宁热电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广宁电站项目总承包合同,拿下海外最大工程总承包项目订单。
2006年,上海电气电站集团与山西国际电力集团签订总额近50亿元的柳林二期发电厂2×60万千瓦的交钥匙工程,首开国内大容量发电机组总承包先河。
2007年6月,由上海电气电站集团承制的河北黄骅电厂二期工程海水淡化设备在上海电站辅机厂顺利发运,标志着我国国产万吨级海水淡化设备制造实现了零的突破。
……
如此“高调”发展背后的支点是上海电气电站集团重锤打造的核心竞争力。“上海电气电站集团成立至今发生了五大转变:其一,技术路线由单一产品发展为成套工程,2008年电站工程总承包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占集团销售的三分之一。其二,集团实现了由‘翻版’技术引进到‘原创’技术输出的转变,目前集团已大规模向印度、伊朗等发展中国家输出技术。其三,由以前单纯的向国际跨国企业引进技术到现在成为世界一流制造企业的重要制造集团。预计截至2010年底,上海电气电站集团将承接西门子海外订单中的1300万千瓦的机组进行制造。其四,加速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其五,实现了从引进技术到二次创新的转变,从而实现集团的长远发展。”上海电气电站总工程师袁建华侃侃而谈间向记者展开了集团发展的脉络蓝图。
南临滔滔奔流的黄浦江,北朝葱郁的江川路,整洁的厂房周围绿意环绕,上海电气电站集团闵行制造基地就是在这样一种优雅的氛围中矗立。这个有着悠久历史集团,下属企业包括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上海汽轮机厂、上海发电机厂、上海锅炉厂、上海电机厂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都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国有企业,也是中国第一代电站设备制造业的领军企业。
60年的创业史,是一部实施国家战略,见证民族工业成长、成熟的编年体。60年中的三次跨越成就了今天的上海电气电站集团,也正是这三次跨越为中国电站装备制造业的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时间倒流60年。上世纪50年代,上海电气电站集团通过引进苏联、东欧技术,成功制造出我国第一台6000千瓦发电机组,使我国发电设备在建国后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国产化零的突破。“当时各方面条件较为艰苦,技术路线上我们更多的是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完成设备的设计工作。”上海电气电站集团设备有限公司顾问王志成回忆道。然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上世纪60年代,上海电气电站集团又顺利完成了从6000千瓦向12.5万千瓦机组的技术升级换代,从而实现了技术领域的第一次跨越。
如果说,第一次的跨越是老一辈电站人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精神的写照,那第二次跨越,上海电气电站集团则意识超前的拄起了“洋拐棍”。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发勾勒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清晰脉络,而中国的电站设备制造技术与装备能力却成为了这场高速发展背后的瓶颈所在。为在第一时间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电力保证,上海电气电站集团根据国家战略引进了美国300兆瓦和600兆瓦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连续三个5年累计投资13亿元进行第二轮大规模技术改造,从而使我国的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与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由30年一下子缩小了10年。在其后的10年中,集团科技人员又通过吸收、消化,形成了完整的、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300/600兆瓦发电设备产品的自主设计能力,市场占有率达到40%以上。期间,上海电气电站集团不仅成功制造了首台国产30万千瓦发电机组和国产30万千瓦核电机组,而且首次向国际市场出口30万千瓦火电和30万千瓦核电产品,实现了上海电气电站集团的第二次完美跨越。
那场始于90年代,同美国西屋、西门子、阿尔斯通等国际著名大公司的合资、合作被电站人称为第三次跨越,也正是这次成功实践了百万千瓦超临界火电机组和百万千瓦核电机组设计制造技术的引进、消化与吸收的变革,启动了上海电气电站集团第三轮大规模的技术、装备更新。“特别是2004年3月上海电气电站集团的成立后,加大了技术整合力度,提高集成创新能力,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及在此基础上的二次创新,完成了从30万千瓦向60万千瓦亚临界和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的技术飞跃。”王志成说。
从最初的“蹒跚学步”到篇头让世界级巨头刮目相看的那一幕,上海电气电站用一个甲子年走过了一段不同寻常的道路。
如今,回首那段与国同生、与时发展的漫长历程,王志成感触颇深,“通过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与二次创新、自主创新,上海电气电站集团成功攻克了代表当今世界发电设备最高水平的百万千瓦超超临界发电机组、百万千瓦级核电和重型燃气轮机三项技术,用30年走完了发达国家电站装备制造业100年的路,并使制造产量和产能双双跃居世界首位。在此过程中,集团也建立起自己的装备和人才队伍,完善了发电设备生产体系及技术发展路线,从而使我们的产品不断满足市场的需要。”这位在上海电气电站集团参与了多项技术攻关的老工程师谈起曾有的“峥嵘岁月”,脸上满是自豪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