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787经历了两年的“分娩期”,也许数据更能说明问题:在这两年里,波音应客户要求把更多的部件由钛合金变为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因为客户需要飞机的强度上一个等级;在这两年里,波音把787-9机翼的翼展尺寸调到61.9m、63.4m,最后又缩短回60.1m,因为客户要求降低空机重量保证节油性;在这两年间,波音把787的方向舵、翼身整流罩和垂直尾翼前缘的制造分包给中国,因为它认为这里有未来世界上最大的飞机市场。一句话,波音知道需求是企业的上帝,中国制造商,你们认识到了吗?
装备未来之路
2009年12月15日,波音公司(BoeingCo.)的787梦想客机(787Dreamliner)在华盛顿州埃佛瑞特潘恩机场试飞,现场有25000人观看了这次飞行。这架飞机使用了大量强度高但重量轻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波音承诺,这将使梦想客机比现有机型更省油、更结实。这一承诺得到了大多客户的“选票”。
事实上,梦想客机在首飞前接到的订单比之前任何一架喷气式客机都多。但是,梦想客机要过多久才能量产,量产后将出现什么样的问题?谁也说不清楚。几年前,欧洲空中客车工业公司(AirbusS.A.S.)的空客A380在试飞前也备受赞誉,订单同样纷至沓来,但空客A380后来曝露出的“效率”低下、成本高昂的问题使其备受诟病并被波音公司到处宣讲。但这并不能证明空客公司的“增大单机容量来提高效率”的空中运输解决想法是错误的。
假设一下,如果787梦想客机和空客A380同时出现在世人面前,并能被用户买到,那客户将会选择哪种客机?当然,决定客机是否成功的因素不完全取决于市场策略,在现在飞机也被作为贸易摩擦的一个市场筹码的情况下,政府关系、销售策略、价格、国际油价、飞机产能等等都是会影响最终结果的变量因素。但不管这些因素如何变化,各大航空公司最后选择的往往是适应本国需求的客机类型。这也就是说,波音的点对点直航来缓解未来空中交通的繁忙与空客的增大单机容量来提高效率有可能都是正确的,只是适应的对象不同。
的确,新的科技与材料赋予了未来装备制造领域无限的可能,譬如摩天的,矗立在大型建筑物旁边的建筑机械,它能为大型建筑物提供360度的建筑需求,并且收缩方便,轻便灵巧;譬如能够短距离飞翔的汽车,它可以透过太阳能电池板为发动机提供足以启动反重力飞行的能量;还有那雄壮的机器军人,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这样的前景想想都足以让每一个企业家兴奋不已。
然而,这还意味着在到达终点前有着无数繁杂曲折的道路,每条道路都可能有着无数“消费者”的诉求,他需要生产商能够透析它的意义,并为它开发出在某种程度上可能颠覆现今行业认知的产品。比如几十年前计算机和网络,它不仅征服了当年为国家工作的实验人员,更使人们的生产、生活结构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由原来单一的交叉型结构变成了现在交互式的网络型结构,无数人的快乐与痛苦被网络用电脑与服务器联系在一起。这说明,优秀的装备不光是新颖的科技与强大的营销,它还隐藏着大多人心中那隐秘的需求。
W.ChanKim和勒妮•莫博涅(RenéeMauborgne)在他们二人合著的《蓝海战略》一书中强调,聚焦于红海等于接受了商战的限制性因素,即在有限的土地上求胜,却否认了商业世界开创新市场的可能。运用蓝海战略,视线将超越竞争对手移向买方需求,跨越现有竞争边界,将不同市场的买方价值元素筛选并重新排序,从给定结构下的定位选择向改变市场结构本身转变。
如果用这样的视角来观察中国的装备制造行业,就不难理解,中国的装备制造企业为什么总在追赶外国企业,“它的根源在于,中国企业就像自己宣传的那样,只知道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但不知道这样的产品能用来满足谁的需求。”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家与企业的意志在于,谁更能满足“我”隐藏的需求。
一次“非主流”的需求?
装备制造企业、农民、房地产,常规意义上很难被一条链条串联起来的三者正在被重新组合起来。
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后,城镇化建设成了街头巷议的热门话题。有专家认为,城镇化是产能过剩与消费不足在经济危机后的一次相互妥协,以农民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来调整已发展不下去的经济结构;以城镇化过程中的消费需求,为各行业转型发展提供保障。在这个过程中,装备制造企业需要完成清理存货、调整结构等一系列操作,因为城镇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各行业甩“包袱”的过程,“这可能是近期中国的最后一次‘注资’”。
“从长期看,城镇处于农村之头、城市之尾,在城乡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农业产业化的服务依托,对于广大农村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全国政协常委陈凌孚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如此回答记者。
从45%的中国城镇化率来看,这一数字与发达国家的78%城镇化率、世界平均水平的49%城镇化水平还有着一段距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就算了这样一笔账,如果现在开始中国城镇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30年后中国城镇化率大约可以达到75%,这意味着每年要有大概20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居住、生活、就学、就业,这将带来庞大的基础建设投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此前就在第五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大规模的建设将会持续30年至35年。
但这并非是说装备制造业将在未来30年都高枕无忧了。实际上,在装备制造业内部就城镇化问题已经出现了不同的意见。
有些业内人士认为,城镇化将是装备制造业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它带来的投资将在以后数年逐渐表现出来,在中小城镇建设中,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也将不断地向城镇聚集,这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装备需求将会经过多轮替换,在这个需求替换的过程中,装备制造行业将可以清空库存并能从低端发展到高端。
但对这一观点原国家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特别顾问陆燕荪有着不同的看法,在他看来,城镇化只能完成装备制造业清理库存的任务。
这并非是无根据的说法,从他国的城镇化经验来看,城镇化本身带来的就业和消费是微乎其微的,消费需求是由中产阶层所决定,而城镇化过程中中产阶层的缺失也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