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前10年中,我国在船舶自动化配套产品研发方面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差距较大。未来10年,我国在船舶自动化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9月15日,在上海市造船工程学会2010年船舶自动化专业学术年会上,船舶自动化专家们给出了答案。】
在前10年中,我国在船舶自动化配套产品研发方面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差距较大。未来10年,我国船舶配套行业应以创建船舶自动化名牌产品为目标开展工作,跟上国际船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9月15日,在上海市造船工程学会2010年船舶自动化专业学术年会上,船舶自动化专家、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侯馨光、张敏作了名为《船舶自动化未来10年展望》的学术报告,提出了上述建议。
现状:瑜不掩瑕,存在三大差距
侯馨光、张敏介绍,在本世纪的前10年中,在工信部等国家部委和上海市政府的主持下,上海以711所、704所及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为主体,形成了一支国内最强的船舶自动化科研队伍。
这支队伍的科研力量集中,相互交流、沟通便捷,通过及时追踪国际船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已基本掌握了船舶自动化核心技术,相继开发出适用于三大主力船型的船舶主机遥控系统、电站监控系统、机舱通用监控系统等产品,还研发成功了海洋工程自动化设备、全船自动化设备。这些产品不仅符合船舶对自动化设备在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方面的要求,而且其设计理念、技术性能和产品功能均与同类国外产品接近。目前,已有多型军用舰船、民用船舶采用了上述产品。
两位专家认为,虽然本世纪初以来我国在船舶自动化配套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客观地说,整体发展速度还不够快,无法跟上我国造船行业快速前行的步伐。国外自动化配套产品制造商则在此期间,通过在国内设立销售、服务网点等方式,在投入并不大的情况下很快占据了我国市场。
那么,我国在船舶自动化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侯馨光、张敏认为,差距主要有三点。一是我国科研单位研发出船舶自动化设备后,往往只能小批量或单件生产,因此国产设备在成熟度、工艺、质量等方面都与国外产品有较大差距,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品。二是对于市场迫切需要的绿色、环保、节能型船舶自动化设备及船岸一体化技术,我国目前基本上尚未涉及。在这些领域,我国有的高等院校虽然进行了理论上的研讨.但研究成果与实际应用还有一定距离。三是本世纪初以来,国内船舶自动化设备生产商数量激增,但这些企业大多规模较小,其产品类似且技术水平不高.根本无法与国外企业的产品抗衡。
目标:自主创新,打造知名品牌
侯馨光、张敏分析,未来10年,全球船舶自动化技术发展的步伐必然加快,绿色、环保、节能技术将成为发展重点;船岸一体化技术将被普遍采用,海洋工程装备自动化技术将进一步发展,智能型传感器及无线网技术将进入船舶自动化领域。
两位专家认为,发展我国船舶自动化配套产品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国情有所为有所不为。他们建议,在产品研发方面,我国不要全面出击、遍地开花,应立足于有限的目标。首先,船配行业应在现有基础上,发挥上海地区船舶自动化科研力量的优势,通过自主创新,开发一两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船舶自动化设备精品.并将其打造为知名品牌,参与国际竞争。其次,我国应争取在海洋工程装备自动化领域实现零的突破,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力定位系统及其控制系统,并使其在海工领域得到应用。
要实现这些目标,船配行业必须坚持自主创新,从整体上缩短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水平的差距。为此,侯馨光、张敏建议,我国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应紧跟国际船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脚步,积极研发能满足市场需求、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船舶自动化设备,在全船综合自动化集成技术,船岸一体化运程管理、控制及维修诊断技术,无线网及智能传感器技术,海洋工程装备自动化技术,绿色、环保、节能船舶自动化控制技术等方面实现较大的突破。
与此同时,业内的船舶自动化设备生产商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通过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使船舶自动化技术研发成果实现产业化,最终凭借一流的工艺、质量创建名牌产品。
两位专家还呼吁,国家船舶工业主管部门和我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应根据我国船舶行业的特点,从完善体制、机制入手,积极探索做大做强国产船舶自动化设备制造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