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技术的基础并不比其他先进国家落后,发展瓶颈在于自主创新动力不足”,中国“十二五”规划建议出台后,中国科学院海归学者易建强接受中新网记者访问,寄望中国信息技术与基础制造业深度融合,助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大批留学生走出国门,并在学成后归国奉献,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易建强就是其中之一。上世纪80年代,他赴日本留学,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先后在东京和京都工作近10年。
2001年,易建强回国工作,在中国科学院从事智能控制方法及智能机器人技术研究。近年来,他先后承担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项目等,带领课题组在模糊控制、欠驱动机械系统控制、吊车控制、移动机械手控制等领域发表论文专著,并获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易建强认为,中国信息技术发展目前受到的限制主要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仍需潜心培养自主创新的土壤。
“中国的工业特别是基础制造业比较落后,确实需要通过信息化技术,提升工业化水平。”他表示,目前机器人领域常用的器件,无论是传感器、还是伺服系统等,国产产品均难以满足要求,通常需采购国外产品。“如果基础制造业水平上不去,中国未来仍然需要买国外的基础元器件,那么整个工业将受制于国外。”
易建强认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落实到实处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需要科研工作者踏实做事,以及国家长期、全方面的支持。
从日本回到中国逾十年,易建强始终认为“当初回国的选择是正确的”,他建议中国在“十二五”期间,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基础制造业方面的应用,加大对基础制造业的关注与投入,将短视的考核转变为长期的大力支持,耐心扶持几个国有或民营企业,以实现产业技术的真正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