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权威预测,到2020年,物联网这一新兴产业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成为比互联网大30倍的全球支柱产业,而且将带来无数的就业机会。难怪美国政府把物联网确定为“振兴经济、确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
在未来,可以想象通过物物相连的庞大网络实现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监控、智能物流以及家庭电器的智能化控制。物联网固然给世界经济发展构建了一个十分美好的蓝图,但从目前全球状况来看,物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仍有众多问题需解决。
第一,资金和成本问题。实现物物相联,首先必须在所有物品中嵌入电子标签,并需安装众多读取和识别设备以及庞大的信息处理系统,而这必然导致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电子标签的嵌入也将导致物品成本的上升,在成本尚未降至能普及的前提下,物联网的发展将受到限制。
第二,技术问题。重点牵扯三个方面:一是关于通信距离瓶颈。目前传感器所能连接的距离也就在100米—1000米范围内,也就是说,超过1000米之后,传感器发射信号将不足以支撑数据的传输;二是关于外部环境指标。目前的传感器对外部环境指标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对湿度、温度的要求,一旦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其工作效率可能就要大打折扣;三是关于网络安全。由于很多时候是无线传输,因此信号在传输中被窃取的危险系数就高,系统的安全和隐私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第三,标准问题。物联网的发展必然涉及通信的技术标准,而各类层次通信协议标准如何统一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中国RFID标准已提及多年,但至今仍未有统一说法,这正是限制我国RFID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物联网的各类技术标准有待中国、日本、美国及欧洲发达国家共同协商。
第四,产业化问题。物联网的产业链复杂庞大,其产业化必然需要芯片商、传感设备商、系统解决方案厂商、移动运营商等上下游厂商的通力配合,而在各方利益机制及商业模式尚未统一的背景下,物联网产业发展将不会一帆风顺。
上述提及的仅涉及物联网发展需要解决的几个核心问题,事实上,包括云计算、无线网络的扩容和优化等均是物联网普及需解决的问题。所以,尽管物联网的概念已经引起全球关注,但其普及之路可能比预想的时间要长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