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工资上涨以及劳动力短缺,日本本田汽车的一车体框架供应商在上个月对外宣布,将其三家在华工厂的自动控制装置数量扩大为原来的三倍,而对此自动装置扩充的投资数额与其半年的盈利规模相当。
据悉,这家总部位于日本的车体框架供应商其将近2200万美元的投资只是其推动中国工厂一系列措施中的一部分。业内分析师预计,随着本田在华工厂劳资矛盾的加剧以及人民币升值,这些投资步调和幅度还将进一步加快。
贝恩咨询公司(Bain & Co)大中华区工业部门主管曾伟民(Raymond Tsang)表示:“自动化设备行业的发展增速相当相当神速。不管是传感器,频率转化器、传送带、气动系统还是动力工具,其增速让人感到十分惊讶。这些部门每年的同比增幅基本上都保持在20%至30%之间。”
在最近几个月里,日本汽车制造商与中国员工劳资矛盾争端进一步升级,许多工人都纷纷要求上调薪资水平,包括丰田汽车、本田汽车在内的大多数日本汽车制造商在华南的汽车以及零部件工厂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分析师认为,尽管劳动力成本在中国制造业成本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但是这些工人的举措对当前传统的手工劳动势必发起冲击。
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造产品在全球制造业产品的数量占比为15.6%,首次超过了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产品制造国。为了应对手工劳动的弊端,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势必不可阻挡,这也使得诸如日本机械设备制造商法努克(Fanuc Ltd.)、德国西门子公司(Siemens AG, SIE.XE)以及总部位于美国的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Rockwell Automation )在内的各大设备供应商盈利前景一片看好。
仔细的投资者可能早就已经看出,作为全球顶级设备制造商,日本法努克的股价在过去一个月的累积涨幅已经达到了16%。日本传感器制造商欧姆龙公司(Omron Corp.)的股价累计跳升幅度也高达13%。
但有分析师认为,自动化行业的潜在增速与股价的上涨并不存在密切的联系。该行业的迅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薪酬的提升、制造商打造价值链以及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带动的。
野村证券公司(Nomura Securities)的数据显示,中国使用数控(numerical control )的机械工具占比(衡量自动化水平的一个指标)在截至今年5月的三个月里上涨至27%,2009年该值为22%,2008年为19%。这使得目前中国自动化的水平与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相近。日本数控比例目前已经排名世界第一,高达82%。
日本工业用机器人制造商安川电机(Yaskawa Electric)表示,在今年五月,强劲的需求使得中国对行业自动化装置的海外订单数量创下了历史新高。考虑到当前中国使用自动化的水平仅为日本的四分之一,该行业势必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野村证券驻东京研究分析师Wenjie Ge表示:“中国工厂自动化水平的提升幅度高于80年代的日本。上涨的劳动力成本不仅会帮助中国走向自动化,更将提升员工的个人收益,反过来,这又会助推行业的机械需求。”
分析师认为,当前工资成本的上升以及人民币升值无疑将迫使这些外国企业将工厂迁至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如越南。
以零售行业为例,日本著名家具连锁店宜得利(Nitori)的进口产品中有60%来自中国工厂。随着产品成本的上涨,该公司在上周对外表示,已经开始考虑挖掘中国以外的产品生产地。
曾伟民表示,就工资层面而言,并非所有的产品都会走向自动化。当前薪酬水平提升对于广阔的西部地区而言仅为幻想而已。尤其是当某些企业的模式是依据基于需求的供货量灵活变动时,这对自动化的影响很小。曾伟民表示:“工厂自动化的进一步发展是大多数人希望做的事情,但采取的方式不可能与美国或德国相似,因为这些国家的产品100%依靠自动化。”
但不可否认,从总体上来看,自动化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各大制造商要将中国定位成一个产品基地机会渺茫。就其他因素而言,在中国进行生产可以使这些制造商们能更深入的了解中国这个大而发展迅猛的市场。
据了解,由于很难获得稳定的原材料供应, 日本半导体制造商信越化学工业(Shin-Etsu Chemical)在过去不愿意将工厂建造中国。但该公司在本月28日对外表示,为了抓住日益上涨的需求,已经开始考虑在中国江苏建造硅工厂。信越化学工业计划投资9500万美元将其硅产量在现有水平上提升30%。如此大手笔的在华投资,对于信越化学工业来讲还是首次。
日本电子零部件厂商TDK也同样表示,计划在中国工厂追加新的机器。日本THK公司在2010年第一季度在华接收的订单数价值2.74亿元(合约4035万美元)。规模连续两个季度创出历史新高。法努克计划在今年秋将其自动化装置的月产量提至历史新高,以满足中国和印度市场日益上涨的需求。
一吉投资管理公司(Ichiyoshi Investment Management)的秋野充成(Mitsushige Akino)表示:“与欧洲竞争对手相比,日本自动化相关的制造商如法努克已经占据了有利的位置。但近期欧元走弱为欧洲制造商们如德国西门子带来了利好,日欧制造商们在产品质量上不分伯仲,因此,真正的竞争现在才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