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重刷新了大型锻焊容器单件制造周期最短纪录,令业界深受鼓舞。欣喜之余,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石化设备大型化给制造企业提出了高要求,我国在高强钢板等基础材料研发领域相对落后,或将拖整个行业的后腿。
业内的担忧不无道理。“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显然,实现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需要从每一个基础材料、每一个基础部件做起。
而业内所担忧的问题并非石化装备业独有,也是国内装备制造业的通病。不久前,在一次三代核电设备自主化会议上,笔者就听到业内人士反映,在核电设备研发过程中,企业对大型锻件的问题都比较重视,而对一些小件则重视度不够。同时,也存在着焊材、板材等原材料供应不足的问题。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在其2009年电工行业经济运行分析中也提出:在发电和输变电设备国产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不少重要原材料、基础件(大功率高参数发电设备的大型铸锻件、锅炉钢板、异型特殊钢管以及大型变压器用矽钢片、电磁线、套管甚至变压器油等)还要依靠进口,应引起重视,加以解决。
这一状况甚至延伸到了有“工业母机”之称的机床业。机床是为装备制造业提供装备的产业,它需要大量高精度、高性能的轴承。国内某机床公司一年能生产5万多台机床,一年大概需要几十万个轴承。但是,高精度的轴承国内解决不了,从国外进口不仅价格高,交货期还长。更重要的是,轴承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机床的性能。
这或许成了国内装备制造业的一块伤疤,让人讳莫如深,不愿提起。一直以来,我们只重视整机,不重视基础功能部件,表面上大型设备好像都能做,在基础件上却反复进口。而这些基础件虽然不大,但非常值钱,结果,利润大头都让给了人家。
古希腊神话中有个“阿喀琉斯之踵”的故事。阿喀琉斯作战英勇无比,却仅仅因为有脚后跟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弱点,最终葬送了性命。基础材料和基础部件就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阿喀琉斯之踵”。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基础件实际上是核心技术的载体,如果我们不能够在基础零部件方面取得技术突破,就意味着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别人手里。基础零部件实际上决定了这个行业的发展水平。
装备制造产业链条长,炼钢、浇铸、锻造、热处理、冷加工……还涉及设计、工艺、管理等诸多方面,只有掌握产业链条上各个环节的内在规律,只有重视和鼓励零部件和基础材料的研制,只有弄清藏在机器内部的“技术奥妙”,才有可能造出完美整机,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产化。
对于肩负国产化重任的我国装备制造业来说,“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我们不仅需要单项领域的突破,更需要全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否则,基础不牢,行之弗远。(记者 张子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