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各地两会上,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并被落实在各地“十二五”规划中。可以预见,在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将成为备受瞩目的重头戏。
政策利好:促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
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下发通知,明确加快培育和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力争达到8%左右。
随着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带动了智能电网、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此外,提高新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推广节能技术、降低能耗已成为各国共识。
近日,工信部透露将出台《“十二五”节能环保装备专项规划》,制定节能环保装备、产品标准体系,引导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有序发展。核电、智能电网、太阳能、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新能源产业有望迎来加速跑。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权威专家向记者透露,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及之后,有望再次迎来新兴产业支持政策密集发布期。
发展趋势:因地制宜成共识
据了解,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调高到了10%。山东省人大代表郭风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业机会多、能耗低、污染少,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浙江省政协委员郑吉昌认为,新兴产业必将是浙江企业新一轮发展腾飞中的“必争之地”。
各地的“十二五”规划也将新兴产业作为着力培育的重点,且因地制宜,制定出各有侧重的发展方向。福建省将主攻新型平板显示、新一代网络和高端通信设备、生物医药、LED和太阳能光伏、节能环保技术及装备等重点产业;广东省将投入100亿元,支持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核电装备、风电、生物制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北京则着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和航空航天等产业的发展。
警惕泡沫:三大瓶颈需突破
全国多地都在制定发展规划推动新兴产业发展。这种一哄而上的局面,会否造成严重的泡沫?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毛蕴诗认为,“现在的新兴产业,就如同当年的互联网。大量资源进入肯定会催生一批优秀企业,同时也会淘汰一批。”
毛蕴诗建议,两个问题需要密切关注:一是在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也不要忽视传统产业的升级;二是新兴产业的发展关键是技术和创新能力。如果在技术研发方面不能占据制高点,在投资中受挫的风险很大。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刚明说,从长远发展看,我国新兴产业面临着研发基础滞后、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缺失三大瓶颈。国家应当在各个产业规划中有所侧重,在税收、补贴等方面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企业,抢占市场先机。
袁刚明建议,国家应首先集中各方力量加紧制定各行业的技术标准,抢占发展先机;其次,完善公开透明的招投标采购制度,改善市场环境;再次,政府投入资金搭建合作平台,集中行业内科研力量突破难点技术环节,实现产业内部升级,并以技术合作、利益分成为纽带,组合优势企业打造产业联盟。最后,出台国家层面的产业布局规划,实现“全国一盘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