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位置:首页>业内资讯>行业视点>正文
中国机床工业六十年发展经验谈
日期:2009-9-10 9:14:21 点击:
来源:中华工控网
作者: 未知
点击【】放大字体.
WWW_PLC※JS_COM-PLC-技.术_网(可编程控※制器技术门户)

    机床从其产品本身具有的独特性来看,既是现代工业必不可缺的生产工具,又是涵盖刚度、热变形、振动、精度等基础理论的应用技术。它是一个国家工业化之基础,其重要性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乃至战略保障。
WWW_P※LCJS_COM-PLC-)技.术_网

WWW_PLC※JS_COM-PmLC-技.术_网

    中国的机床工业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发展起来,迄今整整60年。回顾中国机床工业60年的发展道路,曲折波动。可明显地分为两大阶段,一为建国30年(1949年~1979年);二为改革开放30年(1980~2009年)。两个不同时代造就了人们不同的思想意识,也必然影响了机床工业不同的发展路径。
WWW_PLCJS_COM-PLC-技.术_网

WWW_PLCJS@_COM%-PLC-技.术_网

    第一阶段,新中国初建,百废待兴,人才缺乏,科技落后。在苏联专家指导下,机床厂根据他们的图纸逐步生产一些手动普通机床,以供应生产急需。此后,在1950年~1957年短短的8年时间里,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并合理规划发展,我国陆续建设发展起了机床“十八罗汉”厂、七大综合机床研究所,并成为当时机床工具产业的生产骨干,为中国整个机床工业的布局、生产、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可以称得上60年来中国机床工具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WWW_PL※CJS_COM-PLC-技.术_网

WWW_PLC※JS_COM-PLC-技.术_网(可编程控※制器技术门户)

    第二阶段,在经历了3年大跃进以及文革时期的惨痛教训后,中国开始走向了改革开放的道路。机床工业也随之逐步走上科学生产、大力发展的道路。在1958年~1979年的21年间,由于我国微电子、计算机等基础理论薄弱,机、电、液、气各种元件技术不过关,数控机床的开发一哄而上、又一哄而下,经历了三起三落,最终因性能不可靠,无法用于生产。直至1980年改革开放,开始引进日、德、美数控系统、以及各类数控机床、加工中心,进行合作生产。通过边仿、边学、边造、边用,逐步掌握了数控机床的一些技术、特点与发展规律,发展比较迅速。2006年,国家又提出大力加强自主创新。中国的数控机床生产研发开始渐入佳境。
WWW※PLCJS_COM-PL#C-技.术_网(可编※程控※制器技术门户)

WWW_PLCJS@_COM%-PLC-技.术_网

    改革开放的30年里,我国的机床工业在技术上、产量上发展迅猛。用户遍布各行各业的同时还陆续出口。由于经济稳定发展、市场需求旺盛,在2001年~2008年的8年间,金属切削机床产量从19.2万台增至61.7万台,增加3.2倍;数控机床从1.7万台增至12.2万台,增加6.9倍;加工中心产量,从447台增至8000余台,增加18倍。在世界四大国际机床展览会上,都有展出,特别是在CIMT展(中国国际机床展)上,新品种更是琳琅满目,彰显出中国机床工业的欣欣向荣。
W1WW_P4LCJS_COM-PLC-技.术_网

WW.W_PLC※JS_C,OM-PL,C-技.术_网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总结机床工业发展第一阶段的经验,第一条就是高度重视机床工业的重要性,遵循客观发展规律,重视科技人才。
P.L.C.技.术.网——可编程控制器技术门户

WWW_PLCJS@_COM%-PLC-技.术_网

    建国初期,国家大力发展工业,曾派大批技术骨干以及管理人员出国学习,他们学成回国后,都成为各自工作岗位上的骨干,为新中国机床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机床工业也因此受益,国家在人力、物力上都加大了对机床工业的投入。在苏联专家指导帮助下,机床工业逐步建立了“十八罗汉厂”和七个综合机床研究所,它们在很长时间内起到了强大的生产骨干和技术核心作用。特别是机床研究所,在理论研究、加工工艺探索、以及关键技术的攻克上冲锋陷阵,起到了“参谋、攻坚、组织、服务”的作用,对中国机床工业的技术发展功劳卓著。
WWW_PLCJS※COM-PLC-技×术_网(可编程控※制器技术门户)

WWW.PLCJS.COM——可编程控制器技术门户

    尤为突出的事迹当属当时称为机床工业两大“战役”的“高精度机床战役”(1960~1965年)和“二汽战役”(1966~1972)。
W1WW_P4LCJS_COM-PLC-技.术_网

——可——编——程——控-制-器-技——术——门——户

    这是为解决国民经济发展急需成立的专项技术攻关。
WWcW_PLCJS_COM-PLC-技.术_网

WWW.PLCJS.COM——可编程控制器技术门户

    1960年,国防尖端、精密机械工业急需包括坐标镗床、坐标磨床、齿轮磨床等在内的13种高精度机床。然而,国内机床工业还很落后,无法自行生产,而国外又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从而,一场自力更生、自主研发突破的高精度机床“战役”打响。国家提出以下发展思路: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掌握关键零部件成套工艺;优先发展基础型,进而发展变型;解决配套技术,包括母机,母仪等;重视设计力量的培养,设计出世界一流产品;切实解决好重大配套件,如轴承、电机、光学制品等。由于组织规划周密,措施得力,到1965年,已成功开发了高精度机床七大类24个品种、年产能力500台,可供应国家急需,同时技术上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当时有日本的杂志还称赞上海机床厂的高精度磨床水平先进。这一战役,对提高整个机床工业的技术水平起到了重大促进作用。
WW.W_PLCJS_COM-PLC-技.术_网

WWW_PLCJS_COM-PLC-技.术_网

    “二汽战役”是在文革时期为发展汽车工业而组织的对高效自动化机床、自动生产线进行攻关。由机床厂、用户、科研单位、学校组成“联合工作组”,紧密合作、加强试验、攻克技术关键。用4年左右时间,为二汽建厂提供了46种7664台高效自动化机床、组合机床自动线35条、回转体零件加工自动线6条,使二汽设备品种的自给率达95%。
WWW_PLCJS@_COM%-PLC-技.术_网

W1WW_P4LCJS_COM-PLC-技.术_网

    在前30年的发展中,积累了经验也暴露了许多问题。尤其是1958年~1960年,3年“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10年动乱期间,思想意识领域的盲目性、表面性、浮夸性成风,使得生产管理紊乱、整体经济都在违反客观发展规律中波浪起伏,损失严重。表现为:一、忽视质量、盲目追求数量、浪费严重
WWW_PLC※JS_COM-PmLC-技.术_网

WWW_PLCJ-S_COM-PLC-技.术_网(可-编程控-制器技术-门户)

    1958年3年“大跃进”时期,各地竞相发展机床,忽视质量、盲目追求数量。1958年的机床产量是1957年的两倍;1960年为1957年的5倍。产品大多是粗制滥造、质量无法保证。1966年~1976年的文革期间,情况更为严重,时间延续更长。文革中生产的164万台机床,大部分不能使用。1976年抽查,机床合格率仅60%。二、重生产、轻科研;重主机、轻配件
WWW_PLC※JS_COM-PLC-技.术_网(可编程控※制器技术门户)

plcjs.技.术_网

    由于对机床特点、认识不清,在第一阶段,整个机床工业普遍存在着重生产、轻科研;重主机、轻配件;重基型、轻变型的错误思想。造成对科研工作忽冷忽热,不深入、不系统。市场需求旺时,忙于抓生产、忽略了科研工作。不少产品,由于缺乏认真细致的科研工作,关键技术不过关,可靠性差,用户不满意、宁愿进口,我国机床工业失去了信誉。由于重主机、轻配套,整个机床工业中刀具、配套件生产企业的人力、物力及科研都很薄弱,许多刀具、配套件在质量技术上,远远满足不了先进主机的发展需求。加之缺乏深入系统地对用户需求的调查,忽视三化工作(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使得长期以来,机床的变型少,缺乏特色、个性化产品,品种重复,结构雷同,竞争力差,更难以出口。 (本文作者系中国机床工业协会高级顾问,曾任北京机床研究所自动化研究主任)
WWW_PLCJS@_COM%-PLC-技.术_网

P.L.C.技.术.网——可编程控制器技术门户

    院士点评
plcjs.技.术_网

P_L_C_技_术_网——可——编——程——控-制-器-技——术——门——户

    在我国机床工业发展的这60个年头里,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如上世纪60年代机床工具局发起的“样机试验”。当时,把进口的先进“样机”送给有关企业全面试验,了解其优点的同时也剖析其缺点,这对我国机床的研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当下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这个行之有效的举措依然值得借鉴。
WW.W_PLCJS_COM-PLC-技.术_网

WW.W_PLC※JS_C,OM-PL,C-技.术_网

    不仅技术案例值得借鉴,在计划经济时期的一些行业管理办法也同样值得总结学习。如制定行业发展规划,一些“市场规划”、“科技发展规划”,“新产品发展规划”、“标准化规划”等,这类指导性规划明确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做好规划依旧是行业发展的必要工作。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1 2  
WWW_P※LCJS_COM-PLC-)技.术_网

评论内容
载入中...
载入中...
P
L
C



|










|


P
L
C









·最新招聘信息
·最新求职信息
·推荐产品
·推荐厂商
·栏目热门排行
·站内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