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风力发电站 来源:广州日报
今年以来,随着国家支持风力发电的政策陆续出台和实施,长期沉寂的风力发电市场迅速被激活。记者在投资者蜂拥而至的甘肃、内蒙古等风力资源条件较好的省区看到,一些企业不计成本争夺风力发电项目,圈占风力资源好的区域。而就在国内风电投资者大干快上之时,国外风力发电设备厂家钻了国内供货能力严重不足的空子,纷纷乘虚而入,风电设备上千亿元的“大蛋糕”眼看着被外商分而食之……
风电项目热得烫手
历经20年试验、探索而没有成长为一个完整、健康的产业,我国风电产业一度被称为“长不大的婴儿”,而现在,这个“婴儿”却突然健步如飞地跑起来。
风电突然“发力”始于2005年国家可再生能源法的出台。这部于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法律给风力发电产业描绘出了一幅美好的前景。法律出台当年,我国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增长65%,达到130万千瓦,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了61个风电场。
2005年一年,仅内蒙古自治区就批了176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今年实施的风力发电项目超过300万千瓦,其中已签了设备订货协议的就有280万千瓦。记者采访了解到:内蒙古、广东、福建、山东、河北、甘肃、新疆等省区都在规划大型风电项目。甘肃省规划了两个百万千瓦级风力发电场;江苏省近千公里的海岸线,几乎县县都在规划建设10万千瓦至20万千瓦的风电场;风能富集区的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全市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可达2400万千瓦,未来5年将重点建设3个装机百万千瓦以上的风电场,风电装机容量力争达到300万千瓦,建成国家最大的风电基地。
龙源电力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王自绪说:“各大公司像跑马圈地,一窝蜂地上,争项目、争设备、争管理运营人才。风力发电设备难订,价格居高不下,各个集团互相挖风力发电专业人才,龙源集团的好多人就被挖走了。目前的风力发电产业不仅‘过热’,而且‘发烧’。”
内蒙古北方龙源风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徐成龙说:“现在,业内有5年以上经历的工作人员,都成了大家争抢的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如果有20年的风电从业经历,那不论你走到哪个企业,都会有人称你老师,而你的学生、学生的学生也都是这个‘总’、那个‘总’的……”
项目招标企业纷纷亮出“跳楼价”
与业界“跑马圈风”和各地政府雄心勃勃的规划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前风力发电的效益回报并不看好。接受记者采访的风电专家、投资者几乎一致认为:目前投资风电只赔不赚!
原来,可再生能源法实施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台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费用分摊管理的试行办法,在试行办法中,明确规定由政府“按照风电项目建设特许权招标形成的价格确定”。而由于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使得特许权招标纷纷出现大大低于成本的“跳楼价”。
据北方龙源风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测算,按照内蒙古的风力资源条件,风力发电正常的盈亏平衡点应该在4角8分钱左右,如果企业投标的价格能在这个基础上低一两分钱,还有可能通过加强内部管理等手段加以消化,但如果低于3分钱以上,则根本不可能保本经营。实际情况是,虽然有的投标企业在进行可行性研究时测算的成本是每度电4角多钱,但在激烈的竞争之下,投标时却出价到3角多。
王自绪说:“目前的竞标已经很不正常了。从最近的几次特许权招投标来看,尽管专家们都提出竞标价格偏离了成本底线,但国内大的能源公司还在互相杀价,行业外一些不太熟悉风力发电实际成本的投资者也在往下跳。”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施鹏飞等专家认为,这种状况如果不得到改变,将使风力发电陷入全行业亏损,那就背离了国家鼓励风电产业发展的初衷。
据了解,在目前情况下,风力发电的投资者结构与心态正在发生微妙变化。2005年,来内蒙古考察风力发电项目的民营企业投资者有20多家,在行业内出现恶性竞争后,民营企业出现了驻足观望的状况,现在参与竞标的绝大多数都是大型国有发电企业。
采访中,竞标者们表示,争上风电项目主要是出于以下几种考虑:一是准备应对国家可能出台的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强制性要求火力发电企业必须拥有一定比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二是多年来“摸透了”国家产业政策的“脾气”,就等着拿到项目苦熬到全行业亏损,国家再次调整风力发电定价办法后,产业变得有利可图。
还有一些采访对象则认为,大型国有发电企业不计成本争上风力发电项目,是由于电力企业改革还没有到位,项目不论赔赚“都是国家的”,没有形成有效的成本约束,对这些国企来说,竞价招标不具有真正市场意义上的约束力。
千亿元设备“大蛋糕”面临被瓜分局面
按照国家规划,未来15年,全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000万至3000万千瓦。以每千瓦装机容量设备投资7000元计算,未来风电设备市场份额将高达1400亿元至2100亿元。
与风力发电项目的一哄而上相比,我国风力发电机组生产能力严重不足,产品质量无法与国外厂商相比。目前,我国较大的风力发电设备生产厂家只有新疆金风科技公司和2004年涉足这一行业的大连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两家。在2005年风力发电设备新增市场份额中,国内产品占28%,主要是新疆金风科技公司的产品,进口产品占72%。
北方龙源风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徐成龙说:“把全国所有的风力发电设备厂家的生产能力加在一起,铆足劲加班加点生产,一年生产的风力发电机组也只有75万千瓦左右。”而国产风机的质量无法与国外厂家抗衡,国内能够成批量生产的风机,所用的技术都比国际水平落后了10年以上。
为了推动风力发电设备的国产化进程,培育国内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产业,国家有关部门出台政策,要求新上风力发电项目的设备国产化率不低于70%,而且对部分风力发电特许权招标项目做出了“与国产风力发电设备厂家捆绑”的要求。但是,在生产能力与市场需求的巨大反差之下,这些规定难以落实。美国、丹麦、印度、德国等风力发电设备生产大国的生产厂家纷至沓来,在国内寻求合作。“这等于是拿我们全国电力用户数以百亿、千亿计的钱,扶持了国外风电设备产业的发展。”徐成龙说。
在国内风力发电项目集中上马、设备需求激增的刺激下,国外风力发电机组的价格持续走高、产品供不应求,风机设备定价主动权受制于人。业内人士估算,2005年风力发电设备平均价格比2004年上涨了约20%。北方龙源风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一位负责人说:“在各大公司集中上风力发电项目的情况下,风电设备成了卖方市场,国外风机厂家牛得很,价根本谈不下来,因为你不买还有别人买。这种被动局面实在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