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的“支点”
今年是我国经济形势迅速变化的一年,也是宏观经济政策及时调整的一年。特别是最近的十大举措,体现了中央的决心。我认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破解当前发展难题的根本途径。十七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支撑国民经济长期平稳快速发展的一个根本举措,而信息化正是新型工业化“高起点”的特征所在。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缓解农业资源和环境压力的客观需要。现在我们很多的产业都在全世界走在了前列,我们的钢铁产量今年突破5亿吨,占世界的30%~40%,氧化铝产量占到全球的25%,水泥产量占到全球的45%。一次性能源的消耗量却占到46%,我们的GDP只占全球的5%,能源、原材料的消耗量却占到1/3甚至接近1/2。所以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够摆脱对能源、资源的依赖,摆脱以消耗能源、资源来实现经济增长的道路。
同时,我们迫切需要把电子信息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现在电子信息产业在全世界就产业的规模来讲已经居世界第二位了,但是其中80%是外资实现的,关键的零部件、关键的设备我们没有掌握。所以要加快通过自主创新形成一批新的投资热点和经济增长点来代替那些“两高一资”产业的过快发展。
另外,我们要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也需要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城乡差距、区域发展的差距,说到底是一个信息密度的差距,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说到底是信息的密度高,掌握了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管理信息,这些信息结合在一起形成现实的生产力,所以生产力成倍提高。
为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难题,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需要把握五个要点:
第一,工业化和信息化在时序上不分先后,必须同时推进。特别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目前工业化的核心任务是加快工业化,在工业化推进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信息化,这样才能走出新型工业化道路,如果走传统的工业化的路子,还去搞钢铁这样的传统产业是没有出路的,这是无效投资,没有竞争力。只有把工业化、信息化同时推进,才能使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健康、顺利地推进。
第二,工业化与信息化不是板块式结合,应该是水乳交融的方式。信息化有人形容说是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应该渗透到各个产业的各个环节当中,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两化”之间也应当是完全交合状的一种关系。所以信息化不能离开工业化,不能离开产业,不能离开我们的社会生活。要转到各个行业里面去寻求信息化的发展途径和空间,促进工业化、信息化水乳交融式地共同发展。
第三,要把生产的信息化与管理的信息化同时推进,不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这些年我们在生产技术的信息化上还是比较重视的,但是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就差一些。其实管理信息化对企业经营、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甚至要高于在生产技术上的信息化的贡献。一个企业搞了ERP、搞了信息化的管理,一下子管理人员就能节省70%。一些企业加一个自动控制的设施,根据普遍计算的规律可以节约能源30%左右,设备的精度就能大大提高。所以要把生产过程、生产技术的信息化与管理的信息化同时推进。
第四,经济的信息化与社会的信息化必须相互协调,不能顾此失彼。这几年通信业可以说是各个行业里面发展最快、发展最好的,消化吸收了国外的技术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际竞争力最好的一个行业。其他的行业应当研究和借鉴通信业的成功经验,关键就在于把经济的信息化和社会的信息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了。手机用户的迅猛增加,通信条件的迅速改善,把社会信息化、经济信息化和通信设备的研发制造有机结合起来,为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这样的相互促进才使得我们通信业的发展能够非常成功。
第五,要对硬件和软件都给予高度的重视,不能重“硬”轻“软”。当前尤其要注意软件的研发。在加快软件业发展上,在国务院重视下,我们前几年搞了十几套优惠政策,这几年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但是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基础软件、系统软件怎么来发展,嵌入式软件怎么能够通过建立优惠的鼓励政策,通过鼓励建立骨干企业、大型企业来加快发展,是信息化面临的重大紧迫的任务。我们要打造一批销售额几十亿元、上百亿元的大型企业,软硬并举推进信息化的进程。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促进产品数字化向“网络化制造”升级
党的十七大提出“五化并举、两化融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举措,对产业的发展将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为它标志着国家信息化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的战略重点就是促进“两化”的融合,而“两化融合”的战略重点则在于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要数字化、智能化,更要网络化。
由信息革命所引起的信息化,是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明所产生的。信息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规模生产、传播和利用问题。信息化无处不在,这就是信息化的生命力的所在。信息化既影响农业化也影响工业化,换句话说,信息化既和工业化融合,也和农业化融合。所以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之间不是相互排斥,也不是一先一后,互相断代,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关系,而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过程。
工业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工业技术的发展使工业化的内涵在不断变化。我们不难看出,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自动化,跟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不是相互排斥的,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过程。数字化与智能化乃至网络化是建立在机械化、电气化、工业化基础之上的。所以没有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就不能振兴制造业,只有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才能推动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
两化融合的战略目标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有三个:第一就是要对我们的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第二就是要发展信息化的新兴产业,形成经济产业和产业结构。那么什么是信息化的新兴产业呢?最重要的当然是信息技术产业。这种以信息和知识的传播利用为特征的新兴产业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现代信息业。第三就是掌握两化融合的核心技术,为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后续发展提供技术集成。只有通过两化融合实现上述三个目标,才有可能最终达到发展和形成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目的。
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的工业化和信息化都离不开制造业。马克思在《资本论》里面谈到,大工业必须掌握它特有的生产资料,即必须用机器来生产机器。工业革命最大的成果是诞生了机器制造业。所以装备制造业实际上是国民经济的脊梁,是极为重要的。可以说,如果没有全球最先进的制造业,美国不可能在信息革命中遥遥领先。2006年,在全球制造业份额当中美国还是占到25.5%,是最高的,日本占了13.9%,欧盟占26.1%,中国占12.1%。我们跟发达国家还有非常大的差距。因此,两化融合的重点在制造业,而制造业的重点则在装备制造业,要利用我们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
谈到装备制造业,有必要来看看企业信息化的内涵。我们长期以来在很大层面上把企业信息化放在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的信息化上,比如说推进ERP的应用等。实际上企业的信息化,一个是研究和开发的信息化,包括设计、研究能力和现场的开发等,第二就是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各种零部件和整机的生产,使其具备信息化的特征。比如说各种直接通过数字控制的机械制造设备。从流程的角度来讲,包括产品设计、制造和测试在内的整个生产流程的信息化,包括直接数字控制的机械制造设备;从管理的角度来讲,主要是供销存和客户关系管理。不难看出,真正的难点在生产装备的信息化上。因为信息化的装备是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相结合,综合研究、设计和开发的结果是科研与技术创新的成果,其研发、开发和生产具有高技术、高成本、高投资、高风险特征,而且专业性很强。这往往使得拥有这些装备的企业望而却步,换句话说,它们自己是没有能力研发这些装备的。用装备的企业没有能力来研发这些装备。那么管理的信息化实际上也只能依赖于通用的网络和计算机技术以及各种通用的软件。